文/張勝煇(新北明德高中田徑隊教練)
學生運動員最容易成為校園裡的偶像明星,這一光環戴上了後,往往頭暈目眩,然後不可一世的,以為自己就是台灣運動未來的救世主,一頭栽入術科的追逐,放棄所有的其他。
上了大學,看看身旁的左邊、右邊、上面、下面,才猛然發現周遭都是中學佼佼者。再經大學階段篩過一輪後,能成為人中龍鳳的,就所剩無幾了。當然,大多數人的光彩,也跟著逐漸暗淡。
試想,台灣目前田徑的一線選手來說,能讓人叫出名號的,除了鄭兆村、陳奎儒、陳傑、楊俊翰...之外,還有幾人?
當年他們的身旁,不是也有很多叱吒風雲的同伴,這些人後來呢?他們曾經的輝煌,可能早已被人們遺忘,甚至不曾被放在心上。
最後能靠術科擁有工作的,恐怕只有郭婞淳、戴資穎、雷千瑩等,屈指可數!而你,確定術科成就可以成為世界第一了嗎?
最後不到1%的人成功,我們得為大部分是失敗而未雨綢繆啊!
全中運、聯賽冠軍每年有4-500人,在田徑國高中組就各有約40人。說穿了,除了自己與教練自嗨外,又有多少人在乎?
再說白一點,這共鳴度,還不足以改變你的人生。
中運、大運、甚至全國運冠軍,或許可以幫你拿到職場入場券,但到底可以坐在這工作場域的哪個位置?你得還要讀書充電,才能爭取到最佳坐席。
了不起的不是冠軍,而是在追逐冠軍的同時,還要讀書。
我還是堅持:花了多少時間比賽,賽後就得暫停多少時間訓練,追上功課進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