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輔仁盃」嘉義市基層訓練站區域對抗籃賽高女組,地主輔仁中學有一對堂姊妹幸康祈、幸康妤,讓人眼睛一亮,特別是大幾個月的幸康祈,國中起就有跟著感覺「轉」的性格,但「轉來轉去」還是轉回輔仁,也即堂姊妹再怎麼轉,就是跟輔仁有了不解之緣。
堂姊妹來自南投,家中老奶奶年歲最大、也最偉大,因堂姊妹的爸爸們、也即伯叔輩們共生了7個小孩,且因夫婦泰半在外工作,孫子孫女全由老奶奶從小一手拉拔長大。
堂姊妹說,7個小孩的的前三人都是男生,後四人則全是女生,幸康祈排第四、幸康妤第五,後面還兩個妹妹。
堂姊妹說,哥哥都是跑步健將,但不打球,而受哥哥們影響,她倆讀潭南國小時,也是跑步,一個長跑一個短跑,各擅勝場,國小畢業後,幸康祈突萌生想打籃球的念頭,於是進了苗栗大倫國中,但才半年不到,就離隊回南投,轉學到水里國中,唸到畢業,「因我太想家了」幸康祈說。
堂姊幸康祈先打籃球,之後跟進的幸康妤,則考上嘉義水上國中,跟現在的隊友彭千容,一起受彭千容的親叔叔教練徐國宏調教,畢業後兩人攜手考進輔仁高中至今。
至於幸康祈,離開大倫回水里國中讀到畢業後,高一原踏循幸康妤的腳步,也進輔仁,但高一她又有「轉」的衝動,且真的選擇離開輔仁,上季高二,才又「轉」回來輔仁,續與堂妹當隊友。
幸康祈說:「我自己也不知為何那麼喜歡轉,且說轉就轉,不過高中肯定會在輔仁唸完,不會再轉,大學嘛,應該會讀,但屆時是否又會再轉,現還沒個準!」
幸康妤說:「我條件一般,高中畢業後大學應很難有發展空間,因而可能轉換跑道,籃球路不再走下去,但究竟會轉至哪一行,同樣也還沒譜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