冷眼集》千萬別抬頭 從中華隊創史上最佳vs.田徑締歷屆次差談起

2023-10-08
觀看次數:24,746

楊俊瀚在200公尺奪銅,為中華隊拿下本屆杭州亞運唯一一面獎牌。中華奧會提供。

文/洪國智(臺灣長跑競技網)

杭州亞運劃下句點,中華隊192028銅締史上最佳,許多運動項目的努力開花結果,讓人振奮。然而最大獎牌庫田徑浩浩蕩蕩派出史上最多的38位選手,最後只得一銅,僅優於2002釜山亞運0獎牌寫歷屆次差,令人憂心。

只要是亞奧運這種大型國際賽會期間,國人對於選手們就會充分支持,得牌的大家一起恭喜慶賀,沒得牌的幫忙加油打氣。事實上這也是應該的,選手們多年的努力終於有機會站上國際舞台,這一刻就是他們最榮耀的時刻。

楊勇緯在杭州亞運柔道男子60公斤級摘金。體育署提供。長期在國訓中心培訓的選手,其實得忍受長年訓練的辛苦與孤寂,雖然近年國訓中心內部的環境已相當不錯,但是這樣的模式對於選手各方面的養成到底好不好有討論空間。

特別是高中畢業甚至還沒畢業就進入國訓中心長年培訓的選手們,雖然後來還是有完成大學學業甚至碩士學位,但少了真正大學校園生活,將來褪下選手光環後,會不會有些遺憾?為了在國際舞台發光發熱,願意長年待在國訓中心培訓的選手,真的是相當不容易。

張筑涵 在杭州亞運女子輕艇激流曲道標竿奪金。中華奧會提供。回到杭州亞運田徑一銅這個部分,賽後除了對於代表團的加油鼓勵之外,幾乎聽不到什麼對於制度面的檢討聲音。

如果說這次所有的環節都做得非常好,完全沒有什麼可以改進的空間,那才是我們該擔心的,因為這表示我們盡了100%甚至200%的努力,最後就能拿到一面銅牌,完全沒有可以提升的空間了。

洪筱晴在花式滑輪溜冰奪金。中華奧會提供。但事實上,真的完全沒有任何改進的空間嗎?

首先就是此次田徑代表團派出史上最多的38位選手,但也是史上傷兵最多的代表團。

近十年在U18層級或U20層級國際賽事選拔辦法都規定:「入選選手若賽前受傷,應立即向本會報備,如刻意隱瞞而造成比賽成績退步或無法完成比賽,均予以禁賽2年。」

對於U18選手或U20選手,要求受傷要報備,應該把機會留給狀態最好的選手參賽,以求為國家爭取最大榮譽。但亞洲層級最高的亞運卻沒有同樣要求,甚至有選手已經一年五個月沒有任何出賽紀錄,還是能入選亞運代表隊前進杭州,當然還是沒能出賽。

接著就是因為疫情延期一年的亞運會,遴選起算時間並沒有跟著改變,因此從原本的九個月拉長到21個月,造成採計了太久之前的成績,無法反映選手近況。

我國滑輪競速溜冰男子代表隊(第4棒黃玉霖,左)在3千公尺接力賽率先衝過終點。延期三次的亞洲U18田徑錦標賽、延期一年的亞洲U20田徑錦標賽,遴選期間都有配合修訂,甚至還調整參賽標準,延期兩年的世大運也從達標一次改為須達標兩次並以近況為主,但就唯獨亞運會田徑遴選辦法無法完全反映選手近況。

再舉一個更有感的例子,此次亞運會的滑輪溜冰選手施佩妤,就是因為延期一年重新選拔才有機會入選代表隊,也才有機會為我國拿下寶貴的一面亞運金牌(10000公尺計分淘汰賽)

我國空手道選手谷筱霜榮獲女子50公斤級金牌。體育署提供。延期一年的亞運會,田徑遴選辦法倒也不是完全沒改,唯一的改變是今年初公布的新版本加入:「所有接力選手皆需最慢於2023年2月1日前調訓國訓中心參加集訓,以培養團隊傳接棒默契,無法於規定時間內參加集訓者將視同放棄代表參加接力隊項目。」

新增加這條規定,培養團隊傳接棒默契的結果,是跑出本世紀以來參與六次亞運會男子4x100公尺接力最差的第六名。

雖然最終需要出來面對媒體的是短跑組的新生代教練,但訂下規則並有真正決定權的,應該另有其人。至於女子4x100公尺接力,原先就有一位選手入選100公尺跨欄,若要多徵召三位,人數都還比傷兵來得少。

連珍羚在杭州亞運柔道女子57公斤級決賽,成功擊敗日本好手拿下金牌。體育署提供。就像電影《千萬別抬頭》中,不去正視問題不代表問題就不存在,電影118分鐘處CEO說「放心吧!一切都會沒事的!我先失陪一下!」然後尿遁的情節,讓人印象深刻。

如上所言,如果說這次我們所有的環節都做得非常好,完全沒有什麼可以改進的空間,那才是我們該擔心的,因為這表示完全沒有可以提升的空間了。

許育修(左)/莊吉生勇奪杭州亞運男子雙打金牌。中華奧會提供。反之,如果還有可以改進的空間,那就應該去做。但不是僅是宣示會大幅改革,先安撫支持者的情緒,然後下一次又傷害支持者的心。

對外取經還是相當重要的,這次亞運會很多運動都看得出來明顯提升,相信他們在過去幾年做了一些改變與努力。如果制度不變、觀念不變、教練團不變、訓練手段不變、遴選辦法不變…,三年後的名古屋亞運會就無法脫胎換骨。

忠言逆耳,說實話也是不容易。因為很愛田徑這項運動,所以才會寫下這篇文章。

- 分享本文至 -

Tags

#杭州亞運 #中華隊 #冷眼集 #楊俊瀚

田徑・最新報導

回到田徑列表

敢動動態